从西北黄土高原荒凉的小山村走出,回族少年在风雨中成长,小小脊背扛起家庭重担,对家人,他感恩于心,回报于行。
他是马晓林,球友会2022级化学工程与工艺二班员工。他以自强不息的精神,直面生命的阴霾,穿越凛冬,追寻滚烫炙热的人生。
苦难是成长财富
马晓林出生于宁夏回族自治区吴忠市一个偏僻的小山村,六岁时爷爷去世,奶奶精神受刺激患老年痴呆症,年幼的他尚还懵懂,便已尝到人生的苦涩。
然而,上天没有眷顾这个已经遭受苦难的家庭。马晓林上小学三年级时,母亲遭遇车祸,又在给羊铡草料时,右手五指被闸刀打得粉碎,落下了四级残疾,紧接着,因为胃病,母亲住进了重症监护室。“医生让我们做好心理准备,手术极有可能会失败。”回想起那段艰难的时光,马晓林眼里泪光闪烁。
生活的沉重并未压倒马晓林,他如同坚韧的小草,在逆境中依然顽强生长。放学后,来不及放下书包,他便走几公里路去田里割草喂羊,忙着给鸡鹅喂食。“妈妈总是笑着跟我说:‘我大儿子都长大了,要好好照顾好家里的人,因为我儿子是男子汉了’,当时,我只盼望妈妈能够快点好起来,我和弟弟好想她……”从那时起,马晓林便明白,幸福是发自内心的一种渴求。
不幸中的万幸,他的母亲手术很成功,经历无数次病痛的折磨,这位朴实无华的农村妇女,依然和丈夫一起扛起了家中的脊梁,养育了马晓林姐弟四人,赡养了两位老人。
母亲的病,让本就不富裕的家庭雪上加霜。然而,因为高强度的体力劳动,父亲也患上了很多慢性疾病,需要靠药物治疗。
为了减轻家庭负担,马晓林和弟弟常跟着大姐,去揪枸杞、捉蝎子赚钱。“妈妈不允许我们上山捉蝎子,爬到很高的山坡的时候,我也非常害怕,可想到父母的日夜操劳,赚钱的渴望又战胜了心里的恐惧。”就这样,在苦难中成长的马晓林,长成了一位有孝心、肯担当的男子汉。
(图为马晓林宁夏老家)
感恩于心,回报于行
因为从小的经历和成长的磨难,在同龄人中,马晓林更懂得如何感恩并付诸行动。
锄草砍柴、洗衣做饭、掰玉米棒、给羊拌料……这些他都信手拈来。看着父母为了生计没日没夜地辛勤劳作,马晓林总对自己说:“我又有什么资格不劳而获?习近平总书记也说过‘撸起袖子加油干’!”
初高中寒暑假,马晓林和弟弟不是去工地做小工就是到餐馆里打杂。瞧见跟自己差不多大的孩子穿得光鲜靓丽,有父母亲开车上下学,假期四处旅游,马晓林暗下决心:一定要努力学习,长大后赚了钱带父母去旅游,让他们也看看外面多姿多彩的世界。
上高一时,奶奶去世了,但在马晓林心里,奶奶的笑容一直深深地印在他脑海中。奶奶得了老年痴呆,家里人都不认识,唯独他没有忘记